6月13日,驻斯特拉斯堡总领事潘昱旻应邀作为主讲嘉宾出席斯特拉斯堡欧洲协会午餐讨论会。发言全文如下: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和斯特拉斯堡欧洲协会的朋友们再次相聚,与大家就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第三次成功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情况以及此访对促进中法、中欧关系的重要意义进行交流。
在三天的访问中,习近平主席与马克龙总统就重大和紧要问题深入战略沟通,达成高度共识。两国元首一致同意,打造新时期互信稳定、守正创新、担当作为的中法关系。双方发表了关于中东局势、人工智能与全球治理、生物多样性与海洋、农业交流与合作4份联合声明,签署近20项合作协议。再次证明中法独立自主的外交传统,互利共赢的合作属性,对公平正义、和平发展的共同追求始终未变。
独立自主是中法两个伟大民族的共有禀赋。60年前,毛泽东主席和戴高乐将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毅然作出中法建交的历史性决定,打破冷战坚冰、打开中西方交往合作的大门,为处于冷战中的世界带来了希望。从戴高乐时期开始,法国一直以来在内政外交上都追求独立性与自主性,马克龙总统也说:“我们有能力表明欧洲不是美国的附庸。”如果法国和欧洲没有自己的独立性,不会有真正的多边主义。
讲到独立自主,我要谈一下欧洲对华认知。几年前,一份欧盟政策文件给中国同时贴上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三种标签,导致其对华政策陷入矛盾和混乱,对中欧关系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障碍。我认为欧洲把中国当做制度性对手不是其战略自主的体现,恐怕同美国将中国定位为“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不无关系。事实上,中欧双方没有根本利害冲突,更没有地缘政治矛盾。习近平主席日前在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时指出,中国将欧洲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方向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伙伴。中欧作为两支重要力量,应该坚持伙伴定位,坚持对话合作。希望欧盟机构树立正确对华认知,制定积极对华政策。中法关系的独立性可为中欧关系提供有益借鉴。马克龙总统在图尔马莱山口向习近平主席表示,当前国际形势下,欧洲保持战略自主和团结统一至关重要,欧洲同中国发展良好关系、加强双多边合作至关重要。
关于互利共赢,中国与法国经贸合作非常密切。中法建交时双边贸易额仅约1亿美元,2023年已增至789亿美元,60年增长了800倍。如今,法国是中国在欧盟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法国在亚洲第一大贸易伙伴。7000多家法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兴业,双向投资额累计已超260亿美元,中国连续三年成为对法投资和在法创造就业最多的亚洲国家。2022年,法国化妆品的出口额达192亿欧元,其中52亿美元来自中国。中国自法国进口葡萄酒20.7亿美元,占总进口额的72.5%。
习近平主席访法时,有法国媒体以“干邑外交”为题报道马克龙在晚宴会上特地献上法国干邑酒,访问当天法国白兰地制造商股价应声大涨。在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闭幕式上,习近平主席表示:“中方愿继续积极利用‘从法国农场到中国餐桌’全链条快速协同机制,让奶酪、火腿、葡萄酒等更多法国优质农产品出现在中国老百姓餐桌上。”
中法在航空航天、民用核能等领域的合作是传统“强项”,合作成果非常丰硕。空客飞机在中国市场份额高达54%。10天前,搭载法国氡气探测仪的中国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集取样。中法联合研制的中法天文卫星将于本月发射。中法双方共同建设的中国大陆首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已安全运行30年。就在不久前的5月30日,中国中核集团同法国电力公司(EDF)签署了双方关于核能的全面合作协议。
中法合作也正在向高新技术领域大步迈进。习近平主席访法期间,中法双方宣布中国厦钨新能与法国欧安诺Orano公司将在敦刻尔克合资建设电池工厂,远景动力在杜埃为雷诺汽车建设法国第一家绿色动力电池超级工厂之后,又将携手苏伊士集团在法国创建零碳电池产业园。
阿尔萨斯地区也正在建设华为无线产品制造工厂项目,这将是华为在中国境外的第一家制造工厂,项目总投资2亿欧元,预计2025年底建成生产,届时项目预计带来10亿欧元的年产值,创造500个直接就业岗位。
众所周知,近年来,华为公司饱受制裁、断供、禁用,华为能在阿尔萨斯设厂,无疑得益于当地开放、包容、务实的营商氛围。华为选择这里作为其首家海外工厂的所在地,是基于对法国市场、科技和创新的重视和信任。我相信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将为中法合作带来新机遇。
但是,欧盟昨天宣布,拟从7月4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最高38%的临时反补贴税,这是缺乏事实和法律基础的错误决定,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将影响中欧经贸合作发展。所以今天我想谈一谈所谓中国“产能过剩”问题。
批评中国最甚的是在新能源领域。但是,衡量产能是否过剩,不能以一国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或出口量占总产量比例为标准。以电动汽车为例,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958万辆,出口120万辆,占比仅为12.5%。美国芯片80%出口、德国汽车四分之三外销,是否更应被称作“产能过剩”?实际上,当前全球新能源市场供不应求,中国新能源产能非但不过剩,而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还将是“紧俏货”。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820吉瓦,是2022年的4倍。
“中国产能过剩”是一个伪命题。经贸问题说到底还是竞争力问题。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
其实,不少欧洲国家和企业也都意识到,真要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绿色转型,疏远中国显然是南辕北辙。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近日亲自出席中国电动车企业吉利在当地建厂的签字仪式,法国财政部长勒梅尔更是在习近平主席访法期间表示,如果比亚迪决定在法国设厂,法国将非常欢迎。宝马、奔驰、雷诺、斯特兰蒂斯等欧洲知名车企都明确反对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马克龙总统在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也说,中法双方共同的目标是持续深化双边关系,而非“脱钩断链”。希望欧盟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切实落实近期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
中法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良好沟通,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密切配合,面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保护主义逆流,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为世界注入难能可贵的稳定性。此次习近平主席访法期间,两国就中东局势、人工智能和全球治理、生物多样性与海洋、农业交流与合作联袂发声,为当下和未来的热门问题和全球性挑战给出了中法解决方案。特别是共同呼吁奥运停火,展现了中法作为独立自主大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责任担当。
我想具体就巴以局势、乌克兰局势这两个问题谈一谈:
关于巴以局势,习近平主席访法时,中法发表《关于中东局势的联合声明》,呼吁立即实现可持续停火;以决定性、不可逆方式重启政治进程,落实“两国方案”,确保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作为邻国和平、安全共处;呼吁在2024年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遵守奥林匹克休战。
本轮巴以冲突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导致严重人道主义灾难,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具有影响力的大国,中法共同呼吁和平,反对激化矛盾,凝聚了国际社会的正义呼声,将推动国际社会停火止战的力量进一步壮大。这将对当事方,以及一些域外大国,造成越来越大的道义和外交上的压力。
关于乌克兰危机,其全面升级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每拖一天,欧洲就失血一天。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时,大家都表达了一致的观点,就是希望尽快停火止战、欧洲恢复和平,都支持乌克兰危机政治解决;要共同反对战事外溢升级,共同为和谈创造条件,共同维护国际能源粮食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关于乌克兰危机,我个人认为既要着眼当前局势,也要充分考虑危机背后的历史经纬、来龙去脉,要去思考北约东扩是否真的有利于欧洲安全。从更深层次看,这场危机的本质是冷战后欧洲安全架构长期失衡导致的矛盾集中爆发。基辛格博士曾经指出:“没有更好地将俄罗斯纳入欧洲安全框架是一个错误”。
中欧关系也一度被这场危机绑架拖累。一些势力正在借这场危机鼓吹 “中俄结盟论”“中国责任论”,不仅对中俄关系和两国正常贸易横加指责,还要求中国施压普京,以迫使俄鸣金收兵。我想强调的是,俄罗斯是个独立自主的大国,中国不可能支使俄。俄欧都是中国的朋友。我们会尽量照顾欧洲朋友的利益和关切,现在正是这么做的。但我们也不会为了照顾欧洲朋友而断绝同俄的朋友关系。所谓中国同俄友好就是与欧洲为敌的说法,是破坏中法中欧关系的伎俩,希望大家不要上当。
中国既不是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参与方,没有隔岸观火,更没有火上浇油、向冲突方提供武器。其实,无论是反对使用核武器还是派特使斡旋,中国一直在奔走尽力。虽然中欧在冲突性质界定、劝和促谈方式等方面的意见不完全一致,但这并不妨碍双方就尽快实现停火、推动政治解决和减少外溢影响等开展合作。
刚才我谈到美国将中国定位为“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现在美国的政客不是说中国要崩溃,就是说中国是威胁。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两个自相矛盾的说法,但就是被美国交叉使用、灵活转换,在今天的美国,都是“政治正确”。我想跟大家说一说中国的实际情况。
关于“中国崩溃论”,目前,外界有不少担忧中国社会经济下行的风险的看法。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中国是一个同欧盟一样大的超大经济体,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依然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中国经济的底气来自于多个方面,在这里,我只简单说三点。
一是有超大规模市场,中国人口达1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未来十几年将达到8亿人,消费需求广阔且增长潜力巨大。
二是有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对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内生动力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绿色转型卓有成效,中国过去10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持了6.6%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绿色经济”已不是赔钱经济,而已成为新的增长源。
我们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至于“中国威胁论”,我想说:“国强必霸”是一种不属于中国的思维定势。
西方的发展史确实是一部不断挑起战争,为自己谋取“战争红利”,给其他国家遗留战争创伤的历史,这样的历史经验,造就他们“国强必霸”的思维定势,但以此来判断中国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无法得到客观的结论。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自古以来就坚持以和平方式与其他国家进行友好交往,从古至今,中国从未主动发动过战争。
中国的郑和在1405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仅仅十年之后,欧洲开启了大航海时代,1415年,葡萄牙亨利王子率军攻占北非的休达城。但是两者之间的根本差别就在于,郑和出海,并未带去殖民,而仅仅带去了和平与友好的交往。
在当代,中国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合作中,仍是继承和坚持了“丝绸之路”的智慧,那是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传统殖民主义思维的智慧。中国正在以“合作共赢”理念来处理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始终以积极正面的心态看待欧洲,希望欧洲朋友能客观理性认知中国,不要一厢情愿地把中国当作对手。我期待,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中欧关系一定能克服艰难险阻,迈上新台阶。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