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篪谈世博外交:中国外交的新起点

2010-09-02 21:00

 

  201091《求是》杂志发表杨洁篪外长关于世博外交的文章,现全文刊登如下:

 

  岁月如歌,百年梦圆。当21世纪走过第一个十年,中国人的两大百年梦想——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终于实现。这是百余年来,中国由羸弱走向富强、由封闭走向开放的两个里程碑,是中国与世界全面交融互动的两次大跨越,揭开了中国外交大发展的新篇章。

 

重要外交盛会 丰富时代内涵

 

  上海世博会同北京奥运会一样,是一次集中体现世界合作发展进步的国际盛会,也是一次举世瞩目的外交盛会。不同的是,世博会举办时间更长,参与人数更多,涉及领域更广。作为首次承办注册类世博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开创性提出世博外交的时代命题。首脑外交、民间外交、绿色外交、经济外交、公共人文外交等相互结合,展现出一幅精彩纷呈的世博外交画卷,全方位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极大地丰富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时代内涵。

 

  首脑外交成效卓著。上海世博会有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开幕4个月来已接待50余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还将有数十位陆续来华,是世博历史上参展方最多、规模最大、出席规格最高的一次盛会。它为各国领导人加强对话、展示国家形象、推进友好合作搭建起重要平台。我们精心组织,多边搭台,双边唱戏,开展了密集而卓有成效的首脑外交。

 

  开幕式是首脑外交的重头戏。胡锦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50多位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长、重要王室成员、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其他重要外国贵宾出席,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在开幕之初的短短 4天里,胡主席同20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举行会谈会见,并为7位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外国元首举行欢迎仪式。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世博园开园仪式,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开幕式期间,来宾层次高,大型活动多,礼宾安排复杂,但因我预案周密,将国事访问与参观世博会合理衔接,迎宾程序流畅自然,后勤服务细致周到,获得与会各方交口称赞,实现了世博外交工作的良好开局。

 

  馆日活动为促进高端对话提供了互动良机。世博会开幕以来,几乎每天都有国家馆日和国际组织荣誉日活动,来访政要络绎不绝,相关活动高潮迭起,中外领导人深入交流对话,共谋发展大计,有力推动了双边务实合作。

 

  世博会开幕式当天,发生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插曲。马耳他总统阿贝拉在下榻饭店不慎摔伤,外交部立即启动应急救援机制。胡主席在结束一天繁忙的正式活动后亲赴医院探望,其后又指示安排中方专机和工作组护送其回国。阿贝拉总统感动不已,多次表示中国所做的一切体现了一个泱泱大国对马耳他的友好情谊。此事获得马耳他国内媒体和民众的广泛好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首脑外交对增进国与国、人民与人民之间的友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全方位外交乘势而上。参与本届世博会的,既有周边睦邻,也有远方来客;既有欧美发达国家,也有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既有国家机构,也有国际组织,为我们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外交工作,创造了一个重要机会,全面深化了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和谐世界,从邻开始”。我们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大力促进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22个周边国家积极参展,建设了富有特色的展馆和展区,充分展示发展成就和多元文化。日本成立了上海世博会跨党派议员联盟,显示出日本政治家对中国的友好姿态。韩国作为2012年丽水认可类世博会的主办者,与中方深入交流,在互学互鉴中不断扩大合作。

 

  我们把推动大国参展作为工作重点之一。俄罗斯打破只租赁展馆场地的惯例,决定自建国家馆。美国也如期完成国家馆建设。欧盟打破多年来不再参加在欧洲以外举办的世博会的惯例,积极参展,尽遣精华。欧洲议会一位议员参观期间突发心脏病,得到中方全力救治,为此欧洲议会议长专门致信吴邦国委员长表示感谢。温家宝总理同前来出席世博会的欧方领导人举行会谈,对推动中欧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积极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参加世博会,恪守大小国家一律平等,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我们帮助建立非洲联合馆,实现了非洲国家第一次在世博会的整齐亮相。非洲联合馆现已成为世博园区内最受欢迎的展馆之一。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参加庄严隆重的本国馆开馆仪式时,热泪盈眶。圣马力诺代表曾感慨地说:“我们国家只有3万人口,但圣马力诺馆每天要接待 1.5万名参观者。获得如此重视,令我们深受感动。”沙特投资10多亿元人民币建造国家馆,体现了对中沙友好关系的重视。

 

  营造良好国际环境,防止外部突发事件和国际纠纷形成不必要的干扰,对世博会成功举行十分重要。我们针对世博会参展方多、涉外问题复杂敏感等情况,全面进行梳理,妥善处理外国国家馆日冲突、参展方排序挂旗、一些国家展馆内容引发争议等问题,确保世博会的顺利进行。

 

  民间外交深入人心。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上海世博会为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交流互动创造了广阔空间,成为世博画卷上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官民互动亲,接触“零”距离。上海世博会打破了各参展国馆日和国际组织荣誉日活动局限在园区内的惯例,开创了“园区”和“社区”相对接的新经验。在上海市政府和世博局的精心组织下,100多个街道和乡镇与参展国、国际组织对接,使各参展国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工作人员得以与普通民众进行“零”距离接触,广大市民因此领略到外交大舞台的魅力。

 

  一些老百姓的小故事,真切而生动地体现出民间外交的巨大魅力。日本家庭主妇山田外美代在38天里参观了373个展馆,成为家喻户晓的“世博奶奶”。她每天参观乘坐的公交车队主动邀她做客包粽子,共度端午佳节。世博会中外志愿者担当起“民间大使”,热情播种友谊。上海“世博人家”不但为外国游客提供餐饮住宿,也在民众之间架起友谊之桥,成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生动园外案例。丰富多彩的民间外交,大大拉近了不同国家、地区间的距离,成为连接各国人民的情感纽带,为中国外交打下了更加坚实的民意基础。

 

  绿色外交丰富多彩。上海世博会的绿色“低碳实践”是世博历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人类低碳文明的一次重要探索。它促进了有关国际合作,为绿色外交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世博会汇聚了绿色科技,也为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展会期间,各国领导人就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各参展方从政府到企业,都把绿色发展作为重要议题,相关国际研讨、商务洽谈十分活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决定在世博会后公布评估报告,“将汇集在上海的绿色智慧推广到世界每一角落”。

 

  中国作为主办方,不失时机地把绿色世博作为上海世博会的主要议题之一。胡锦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来访的各国领导人就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达成广泛共识。我们高度重视马尔代夫、密克罗尼西亚等太平洋岛国的特殊关切,提出了加强合作的主张,与欧洲、非洲等领导人就开展清洁能源合作、培养环境保护专门人才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中方的主张获得各方积极回应,进一步凝聚了共识,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注入了新动力。

 

  经济外交拓展深化。上海世博会正值世界经济开始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但复苏基础尚不牢靠。中国强劲的经济走势、充满机遇的巨大市场、活力迸发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全球视线,许多国家对上海世博会寄予厚望。我们把上海世博会作为新时期经济外交的重要窗口。推动各方克服危机积极参展,使世博会规模不降反升,既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又增强了各国经济信心。我们坚持以政促经、以经促政,为国内外企业交流合作穿针引线,为“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服好务。华为等一大批企业也积极投身世博外事工作,接待了几十批前来世博参观的外国元首和政府部长,展示了中国企业的精神风貌。

 

  世界各国也把上海世博会作为加强对华经济合作的宝贵机会。各国纷纷组成重量级代表团,大力推介本国优势,扩大对华经济合作。澳大利亚在展会期间计划举行上百场商贸活动,南非数十家大型企业联袂亮相世博会,寻求在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合作,西班牙地方各区纷纷在上海等地进行巡回展示,积极开拓中国市场。世博搭台,政府推动,企业唱戏,不仅拓展了中外经济合作,也为全面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关系夯实了基础。

 

  公共人文外交实现跨越。上海世博会历时长达半年,受到中外媒体广泛关注,以其特有的持续性和广泛性,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公共外交平台,更是促进中外交流、向世界更全面地展示中国的重要窗口。公共外交实现了许多突破和创新。我们邀请了67个发展中国家的100名记者组成联合新闻团来华采访,并组织两批外国常驻记者专门赴沪,对上海世博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报道。一些参与世博工作的资深礼宾大使专门接受媒体采访,与网友在线交流,向公众介绍筹办世博过程中的精彩故事。驻外使领馆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开展世博进社区活动、组织世博花车游行、推动举办以庆祝上海世博会为主题的纳斯达克开市敲钟仪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世博热”。

 

  上海世博会也是人文外交的一场盛会。世界各种文明欢聚在此,中国清明上河图、丹麦美人鱼、埃及法老黄金面具、墨西哥瓦哈卡马林巴琴、布隆迪大鼓等人类文化瑰宝集中亮相,世博会期间还将有两万场演出,中外观众足不出园就可享受全球文化艺术盛宴。人文交流是国与国之间心灵的沟通,在各国更加重视软实力建设的今天,它对于促进多元文明对话,唱响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主旋律,对于宣示中国和平发展理念,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总结成功经验 不断开拓创新

 

  世博外交外事工作成功开局,取得阶段性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认真梳理、系统总结已有经验,对于做好下一阶段世博外交外事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把握定位与方向。从申博到筹博、办博的8年,恰逢国际形势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9·11”恐怖袭击、伊拉克战争、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加速了世界经济大调整、体系大变革、力量对比大变化。中国作为经济增长最快、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的力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挑战相互交织,都给我们办会带来复杂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国际形势的历史性变化、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互动。中央把办好上海世博会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结合起来,显示了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坚定信念,契合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和加强合作的愿望。

 

  在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指挥下,我们从国家整体利益和外交全局出发,将世博外交作为今年外交工作的一大重点,有机纳入总体外交布局。稳妥应对各类外部风险挑战,突破难点,营造亮点,增强了世博会的综合效应,使世博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

 

  第二,科学规划,统筹协调。世博会涉外工作千头万绪,对外交的综合服务和保障能力形成重大考验。我们把世博会打造成开展对外交往的综合性平台,将办会与发展对外关系有机统一,大力促进双边与多边互动,政府与民间并举,国别区域外交与各领域外交工作结合。我们成立了外事工作协调小组,建立健全协调会机制,外交部等单位还派出驻沪联合工作组,实现了组织方式机制化,工作流程标准化,任务落实高效化。我们充分利用驻外使领馆身处一线、触角广、信息灵的特点,使国内与国外有机衔接,前后方密切配合,收到了良好效果。

 

  第三,推陈出新,勇于突破。如果说奥运外交是集中力量打攻坚战,那么世博外交就是打持久战。我们在奥运外交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特点,找准世博定位,把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统一起来,把双边关系与发展问题结合起来,把民众的参与热情转化为外交工作的新助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帮助一些小国、穷国建设联合馆,使很多长期徘徊在世博门外的国家重返世博大家庭。我们邀请外国元首与市民互动,组织发展中国家记者联合采访,创造了公共外交的新模式;驻外使领馆利用当地优势和特点,将世博宣介与中华文化展示、商贸投资洽谈、民间文化交流等紧密结合,大大丰富拓展了活动内容和形式;我们增设“中国政府副总代表”职位,并委派30位前任大使担任,在礼宾接待等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沟通协调作用。世博外交在推陈出新中涌现出许多亮点,成为中国外交勇于创新的新注脚。

 

  第四,将地方外事更好地融入国家总体外交。上海世博会是对地方外事工作的一次大动员、大检验,对地方外事服务总体外交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加强对地方外事工作的政治指导与业务协调,同时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了各项工作高效、顺畅进行。在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上海广大外事工作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各种困难,为世博会的成功开局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也提升了地方外事的整体水平。全国形成一盘棋,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对世博外交外事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关键作用。

 

历史新起点 迈步从头越

 

  在国际格局和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时刻,奥运会和世博会在中国成功举行,意义深远。我们在继续做好世博会各项工作的同时也在思考,这两大盛会将给中国与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中国外交将怎样走?答案正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

 

  中国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见证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从百年前仁人志士的办会梦想,到今天由中国主办;从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代表中国的12包精致湖丝,到上海世博会上的先进科技、绿色场馆和美好生活理念,这一切展示了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正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的中国,展示了中国文明、开放、和谐、进步的形象。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客观看待和欢迎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

 

  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也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两大盛会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友好合作,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对、追赶的机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向世界各国学习借鉴。视野在交流中拓展,创新在碰撞中迸发,对话让中国的发展步伐更加稳健有力。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将中国推向世界舞台的显著位置,加快了中国与世界的融合进程。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两次盛会向世界表明中国有什么、争什么和给什么:中国有着不断增长的实力和广阔发展前景,有着承担更多力所能及的国际责任的积极意愿;中国作为首个主办世博会的发展中国家,争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平等地位,目标是扩大南北交流合作;随着中国不断发展,我们将向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两次盛会生动诠释中国的和平、发展、合作理念,表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际形象更加有利。举办奥运会,我们克服种种风险挑战,抗击国际敌对势力的反华逆流,借体育平台展示中国魅力,迈过了树立形象的一道坎;举办世博会,我们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借经济平台展示中国发展前景,迈过了重振经济信心的一道坎。两次盛会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使我国的软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融入世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我们在申办筹办奥运、世博过程中,经历了了解、运用、掌握有关国际制度、规则的过程,与世界“贴”得更紧。通过动员全社会参与,全民的国际化意识普遍提高,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迅速成长,为我国深化与世界互动积累了经验,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

 

  世界也加深了对中国的理解与合作。如果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映照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中国,那么上海世博会则再一次让世界看到一个智慧、发展的中国。两次盛会进一步打开了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交流对话、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局面,国际社会加强对华合作的势头更加强劲。

 

  中国外交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筹办、举办两大盛会的前后,正值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这是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时期,也是外交工作历经波澜、迎难而上、不断开拓的时期。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化解挑战,取得了“办盛会”、“战危机”、“促发展”、“树形象”等重要成就,谱写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篇章。

 

  全方位外交布局更加完善。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全面深化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峰会外交更加活跃,双边多边互动积极有效,大国关系不断深化,周边利益交融更加密切,发展中国家合作继续加强,我国维护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条件更加有利。

 

  外交的内涵和方法更加丰富。两大盛会使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和实践更加丰富,外交服务国内发展的任务更加明确,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高,政治、经济、科技、公共、人文等各领域工作配合密切,软实力建设实现突破,为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已经跨进21世纪第二个十年,展望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未来,中国外交大有可为。我们将始终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全面加强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努力使我国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